支付命令是什麼?為何會收到支付命令?哪些欠費會收到支付命令?
當積欠銀行的費用遲遲未繳,銀行除了進行電話催收外,也可能直接向法院申請一紙書面文件,要求借款人依約還錢,否則將扣押借款人名下財產,或向借款人任職的公司申請強制扣薪來還債,這紙文件就是支付命令,它的威力非常強大,除了強迫你還錢之外,也能讓你以後的貸款再也過不了,不可不慎!
1.支付命令是什麼?
支付命令是一種常見的催債方法,債權人透過公權力(法院),以民事訴訟法要求借款人還錢或是等值物品,這也是法律賦予債權人用來保障自身權益的一種方式。
不管是向銀行或民間公司借錢,都應按照約定內容及還款期限按時還錢,如果拖欠太久,債權人就有權利向法院申請支付命令,要求你盡速還錢,否則將查扣名下財產來抵債,或向你任職的公司申請每月扣1/3的薪水來償債,直到還清為止。
2.為什麼會收到支付命令?哪些欠費會收到支付命令?
只要有欠錢一段時間不還,就有可能收到債權人向法院聲請的支付命令,至於哪些欠款可能會收到支付命令呢?我們幫你整理幾種常見的項目:
信用卡欠費
信用貸款
機車貸款
手機貸款
商品貸款
私人間的借貸
較容易被忽略的貸款項目則有這3項:
電話費
大樓管理費
遇到支付命令詐騙
有鑑於支付命令的方便性,許多詐騙把腦子動到支付命令頭上,即是俗稱的「支付命令詐騙」,先向法院申請一張假的支付命令,謊稱債務人欠債未還,從來沒欠過這筆債的你,理所當然認為是詐騙置之不理,但20天過後,這張假的支付命令就會弄假成真!
你會因此莫名其妙背上一筆從來沒欠過的債務,而且因為沒有在時間內提出異議,依法就是要還錢,所以對自己的債務狀況一定要很清楚,否則可能被有心人士鑽了法律漏洞!
大部分沒有抵押品的借款比較容易直接收到支付命令,如果有使用抵押品,如汽車或房子,會先被查封拍賣,如果金額還不足,才會持續被追討剩餘債務。
3.怎樣就算收到支付命令?我如何主張根本不知道有支付命令?
支付命令必須合法送達債務人手上,才算達到督促的效果,後面程序的時效才能起算,但怎麼樣算是「送達」呢?下面是幾種送達的方式:
一般送達
補充送達
留置送達
寄存送達
以上寄送方式,都要有債務人本人或同住者簽收才算合法,常見的爭議會發生在寄存送達,由於寄存送達的方式,是將文書寄存在送達地所屬的警察局,再將通知書貼在家門上清楚可見的地方,如此便算完成寄送。
但有部分債務人提出爭議,因為沒有住在戶籍地,所以根本不知道有支付命令,也就無法在期限內提出異議,此類特殊案例有機會主張送達不合法,進而撤銷支付命令,但如果有親友代為收件,也會視為合法送達喔。
4.不理會支付命令會怎樣?遇到假的支付命令可以不管嗎?
如果收到支付命令,對上面的內容有疑慮,一定要在收到後的「20天內」提出異議,一但提出異議,這張支付命令就沒有效用了,相反的,如果沒有提出異議,支付命令的內容就算成立,就算遇到假的支付命令,也要設法澄清,來證明自己的清白。
5.可以用貸款來付支付命令的欠款嗎?
支付命令的金額不一定都很大,如積欠電信費可能只有幾千元,那麼可以透過貸款來支付這筆錢並解除支付命令嗎?
較好的做法是,先向親朋好友借一筆錢將支付命令的欠款還掉再申請貸款,如果之前信用報告上已經顯示逾期、呆帳,那麼要等聯徵揭露期結束才能再跟銀行貸款。
向民間的融資公司或私人放款申貸就比較沒那麼多限制,如果支付命令已經持有1年以上,而你也有心處理這筆欠款,仍可透過申請汽機車貸款的方式,來處理支付命令的欠款,欠款金額越低,過件機會就越高。
銀行:欠款上聯徵需得揭露期結束才能貸款
融資公司:支付命令取得時間超過一年有機會核貸
民間貸款:如抵押品價值夠可能不在意欠款仍給予申貸
6.支付命令常見問題
Q欠款多久沒繳會收到支付命令?
A視各單位而定,以銀行來說,剛開始會先進行電話催收,然後通報聯徵中心,如果是信用卡欠款,大概3個月後會強制停卡,最後才會寄發支付命令,如果是融資公司或私人的小額貸款,由於沒有抵押品可以抵押拍賣,就會無緩衝期直接寄發支付命令。
Q對支付命令提出異議後,會發生什麼事?
A首先這張支付命令就會失去效力,接下來就會轉為法院訴訟,繼而收到開庭通知,如果不出庭,法院可能就會照著原先支付命令的內容來判決,所以盡量要撥空出庭保障自己的權益。
Q支付命令有時效嗎?時效多長?
A依申請種類不同有不同的時效,一般的請求權有15年效期,利息、紅利、租金、贍養費、退職金等5年間不行使權力即失效,旅店、飲食店及娛樂場住宿費、飲食費,醫師看診的藥費、律師報酬或代墊款等等則是2年。
Q如何查詢自己有沒有支付命令?
A可以透過「法源法律網」來查詢,免費版本只能輸入姓名查詢,如果名字較大眾化,查到的可能不是你自己,若要精確的輸入身分證字號查詢,可能就必須付費查詢了。
別人欠你錢的時候,你可以用支付命令來保障自己的權益,當你欠別人錢的時候,支付命令可以讓你生活上處處碰壁,避免支付命令最好的方法就是,對它有正確的認識,並確實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才能更好的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