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生植物-紅藜
(1)認識紅蔾(djulis)紅蔾(djulis)生長中千變萬化,從嫩綠到綠→鮮綠→鮮紅→
(1)認識紅蔾(djulis)
紅蔾(djulis)生長中千變萬化,從嫩綠到綠→鮮綠→鮮紅→暗紫→金黃→到夕陽紅,成植株高度大約150公分到200公分,對環境的適應性頗高,在亞熱帶地一年四季均可生長。其生長時間,播種至採收在台灣海拔800公尺以下,大約需4個月,在海拔高度800公尺以上,則為6個月。紅蔾(djulis)成熟時,由紫見黃轉紅。在台灣許多花藝工作者,都喜歡將紅蔾(djulis)的穗果及株莖,當做插花佈置的素材。近年來國內所辦的花藝觀賞或競賽活動中,就有紅蔾(djulis)的出現。
紅蔾(djulis)是原住民自古傳統主食之一,種植採收都必須配合祭儀,方能續進行相關農事以及煮食。紅蔾(djulis)可以配山野菜煮食,通常也與小米混合煮, 紅蔾(djulis)亦可釀酒,也是製作小米酒的媒物。採收時期談情青年到女方家時,喜以色採繽紛的紅蔾為頭飾顯出耀眼光采,增添談天說地時之悅人氣氛。下列報導取至2008-05-23 中央社╱中央社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郭耀綸五年來研究台灣原住民使用上百年的作物─紅藜,發現具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值得推廣,於是與食品系合作開發紅藜產品,今天舉辦紅藜推廣研習會,讓民眾認識紅藜,以提高紅藜的市場價值。
五年前森林系有一名研究生對民族植物有興趣,發現紅藜具有非常高的營養價植,於是郭耀綸開始指導系上學生在學校裡種植紅藜,進行紅藜的研究和品質改良,希望能推廣這項健康食品,也希望能幫助原住民創造經濟,他還請來屏東縣春日鄉的原住民到學校指導學生種植紅藜。
郭耀綸說,台灣目前只有屏東縣和東部的原住民有種植紅藜,以屏東縣的排灣族和魯凱族使用最多,其中以三地門鄉使用率最高,除了用來釀製小米酒外,也用來當主食、插花及做頭飾。
郭耀綸表示,紅藜的營養價值極高,它的膳食纖維是地瓜的五倍,優於大部份的穀類,膳食纖維可以降低膽固醇、改善糖尿病及抑制大腸癌的發生。最特別的是紅藜具有高量的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也是稻米等穀類所缺乏,所以可以在米飯中加入紅藜,以彌補必需胺基酸的不足。
再者,紅藜的蛋白質比小麥和白米也高。郭耀綸研究也發現,紅藜的莖、葉及花穗主要為紅、橙、黃、紫,主要的色素是甜菜色素,文獻上記載,甜菜色素可治療腸胃、肝障礙、糖尿病、腸抽筋、咳嗽、支氣管疾病和氣喘,並且有很高的化能力和抑制腫瘤效果。
郭耀綸與屏科大食品系教授蔡碧仁及高雄大學葛孟杰教授合作,開發紅藜食品,除了傳統的原住民小米酒外,還有紅藜飲料、餅乾、爆米花、飯糰及麵包等。紅藜也是插花的高級花材,一支紅藜穗價格是一百元。由於紅藜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但原住民除了釀小釀小釀小米酒外,只有延襲傳統的運用方式,沒有對外推廣,今天,郭耀綸舉辦紅藜的推廣研習會,邀請屏東縣原住民鄉鎮的代表參加,會中邀請蔡碧仁和葛孟杰介紹紅藜的營養價值及食品的開發,同時現場品嚐紅藜食品。
立即成為台灣黃頁 詢價供貨商,多站同步網路詢價單不漏接!
再送你獨立詢價官網!
免費註冊